专访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意杨 智能制造问与答

hao, sherry 0

第十五届“工业自动化与标准化”2016 ——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技术与产品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围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技术与产品”展开深入探讨,两天会议硕果累累,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智能制造专项、“互联网+”等政策落地提供了多方位“资源”对接。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意杨研究员接受了特邀媒体专访,在访谈中他详细介绍了关于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入解说国内智能制造相关标准的发展与世界之间的差距,从美国的物联网,到德国工业4.0,接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并对智能制造大战略做了相应分析。

_DSC8004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意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意杨研究员与媒体深入交流解说关于智能制造相关问题:

问:请谈谈从您的理解上,智能制造这个概念和数字化工厂这个概念区别与联系。

答:数字化工厂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两者之间数字化工厂作为纽带,企业若想实现智能制造,必须具备数字化。数字化可以实现信息传输,搭建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更多是让原有的数字化,按照自主的方式,智能化自主运行,自主优化。智能化是智能制造与数字化之间的区别,智能化的提升对企业提升意义重大。

问:从您的了解上,国内智能制造相关标准的发展是否和世界同步?如果有差距,差距在哪些方面?

答: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从美国的物联网,到德国的工业4.0,再到我国提出的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我们一直在紧跟。围绕智能制造所展开的标准制定,我国相较于西方或美国在技术层差距也不大。国外已搭建出较健全的基础标准体系,我们多拿来借鉴参考,但在我国自身标准制定上仍需要继续追赶。

问:请谈谈您个人的理解,智能制造这个大的战略,哪些内容更需要顶层设计?哪些内容最好还是按市场需求推动?这之间的所谓系统架构和标准化有哪些意义重大的优先推进的内容?

答: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已搭建出工业互联网的整体标准架构。大架构需做顶层规划,相关的科研单位或者院所能够统一补充里面内容,各层次间例如(数据采集,控制层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以及云平台和大数据),不同层面分头推进。现市场的需求呈现迫胁性质,次序不一样,在具体内容和研发上要伺机而动,为企业提供所需,不能单纯为推整套的智能制造企业方案而推广。

问: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开放”和“统一”的?智能制造基础标准的指定工作,应该从哪个层面(现场层?网络通讯层?应用层?或其他分法)为抓手更为有利?

答:以工业4.0来为例,它是非常核心的内容。比如现在网络化生产系统里面,它从ERP到MES,再到APS底层的DCS控制系统,每个层次间现在是不开放的,这样形成信息误导,尤其在一些层次内部,很多厂商不同设备间,信息接口不开放。为什么工业4.0要实现生产系统的纵向集成,首先就是要打破不开放,一种标准化的技术将所有信息接口做成标准的开放式。因此,打破不开放应该是这一轮智能制造里面核心内容。厂商或者供货商大家应该达成一些相对比较一致的基本总建协议,或者通信方面的接口,促进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的推广和推进。

问:您如何看待无线传输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

答:无线传输技术将是智能制造里面实现体层设备的物联化和智能化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工业4.0里面提供到过模块化制造理念,如何使用生产系统的结构成现模块化,根据生产产品或者生产需要的不同快速进行重构。在这种理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单元具备移动能力。未来在底层设备的物联化方面,无线将是主流技术。不仅提供柔性,还可以大大减少施工周期及成本。

刘意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从事智能控制与智能计算、信息物理系统、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项、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1项、辽宁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1项,以及多个企业委托项目。在国际期刊、国内一级学报等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4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



工厂360 —— 专注工厂全生命周期精益运维和数字化智能化
关注工厂360 官方微信账号,获得更多前沿工业讯息

工厂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