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把脉物联网时代中国特色企业竞争策略

0

PTC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寿宇澄博士新年阐述对新型商业模式的权威见解,不要错过呦!

20160112111223

采写:工厂360  andyzhu  lisajiang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战略是国力竞争的制高点。从2011年以来,随着各国制造业战略纷纷出台,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计划,德国工业4.0,还是新工业法国、英国制造业2050、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直到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不难发现,其共同点都围绕“两化融合”展开,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其核心无非就是“智能”与“互联”两个关键词。2014年10月,PTC公司总裁James E. Heppelmann先生和PTC董事会董事,哈佛大学商院教授Michael Porter先生在该领域发表了重要文章,时隔一年多,来自PTC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寿宇澄博士再次分享了PTC公司在物联网方面最前沿的战略资讯。

制造业策略要因地制宜

众所周知,在这场制造业的竞争中,无论哪国的策略制定都是根据各国的国情而得来的,对中国来说,如果盲目追随和照搬别国思路,都会产生差距,对整个中国制造业都可能会有方向性的误导。所以,在中国搞中国制造,需要站在中国立场上,有一套中国的思维和发展方向。对于各种白皮书也好,不同观点也好,最终都需要立足本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适合本国或本行业的解决方案。

美国人讲的工业互联网,是从上而下的概念,有格局,强调布局,全面领先,美国的作用相当于人的大脑;而德国的工业4.0具有工业优势,较强调制造环节,追求细节,德国的作用相当于心脏;而中国制造2025则兼具大方向和细节两者,其作用就相当于人的四肢。对于我国整个制造业发展,中国制造2025从总目标到战略再到具体行动,都有一整套定义。这是结合了美国、德国以及相对先进国家的经验,又对中国的制造业进行了很多研究后形成的,是非常贴合中国制造业实情的一个战略高度的纲领性文件。具体来讲,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2025只是第一个阶段,后面还有2035和2049。中国制造2025提及的两化融合离不开“智能”与“互联”,其中“互联”其实是相对容易实现的,而“智能”则涉及到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机器的智能来提升整个工业的水平,这是当前一个重点思路。从智能化产品到智能化装备到智能化运营,强调智能制造。从智能制造角度来说,产品、装备、运营需紧密结合。通过好装备生产出好产品,并增加了智能化运营,附加在该产品上的服务可以贯穿整个产品出厂之后,直至产品消亡。智能制造是指从开始到生产再到最后的运营,是一个整体。新的定义拓宽了智能制造的范围,其产生的效率和附加值最后能提升到一定高度,但基础必须牢固,不然就难以提升。中国制造2025涉及到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强化基础工程、绿色制造工程以及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重点领域。

产品竞争趋向体系竞争

那么,PTC是如何助力中国制造2025实现以上这些战略、原则和工程的呢?PTC如何看待制造业物联网的环境、方向以及PTC对企业有哪些建议?寿宇澄总裁给我们带来了答案。

“产品——智能产品——智能互联产品——产品系统——系统体系”

从产品到智能产品到智能互联产品再到产品体系直到系统体系,正是产品不断变化的本质打破了原有的价值链,迫使公司重新思考并重新配备他们内部几乎所有的东西。

传统的实物产品,附加一些软件后慢慢变成一个智能产品,软件更新较快,可以实现人机互动, 加入电子控制和传感就让其具有了自我意识,随着其自我感知的意识的增强,其思考能力会更强,同时它的控制处理能力也会更强。大数据时代的诞生,同时催生了智能产品的春天,大数据需要软件和机器的处理,随着对数据的分析能力、预测能力以及采取相关控制等能力逐渐提高,智能产品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就需要考虑互联沟通问题,这个沟通需要前端、后端,也需要中间的一些数据规范,一些信息安全等,需要构建这样一个环境,形成一个产品系统,联合其周围的系统,就可以形成一个全局的管理平台,以数据为驱动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由此衍生出来的整个系统会有多大?有了这样一整套思路和技术后,使得一些想法变成了可能。

智能互联产品具有多层次的能力模型,并且逐层增强。对于一个产品的经营者来讲,其思维必然要围绕着智能互联产品的巨大变化和变化的可能而展开。

  1. 监测:传感器和外部数据源管理能让产品实现以下监测能力:产品的状态、外部环境、产品运行和使用情况、检测可以对变化发出通知或警告;
  2. 控制:产品内置或云搭载的软件能实现以下功能:产品各个功能的控制、用户体验的个性化;
  3. 优化:利用算法对产品的运行和使用进行优化,从而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获取数据,进行问题诊断、服务和维修;
  4. 自主:结合上述功能,产品可以:自动运行、与其他产品和系统进行协调配合、自动产品性能强化和个性化、自动进行问题诊断和服务。

既然整个业务空间的拓展方向已明确,那么应该如何考虑这些问题?以下是企业家为我们提供的一些思考方向,具体到某个行业某个企业该如何做,还需要企业和行业的领导者自行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 提升客户体验:

从互联产品中为可见和主动式服务利用数据。例如:远程诊断,远程维护升级;

  • 优化业务流程

将实时数据与现有系统联合以提高效率。例如:通过实时、大数据改进设计;

  • 差异化新产品

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步伐。例如:智能互联的产品体系;

  • 新的业务渠道

开启新商业模式,实现新的价值增值机会。例如:变卖为租,通过效益收费。

很多业务环节上都可以带来更多的新的业务模式。制造业现在面临很大的一个困惑,就是产品的更新。可能一个设备很久不需要更换,这对于制造业是不利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观点是设备本身可以赠送或出租,而转卖的恰恰是后续服务。这种业务模式会变成一种累进式模式,无论制造业整体还是企业本身,一旦转型后,就需要提升服务能力了,这就回到了之前提到的体系:要有大数据的搜集能力,要有大数据的分析能力、预判能力和维修维护能力等等。反过来说,有了那些后企业的业务渠道和业务思路也就随之打开了。这个就是整体物联网、智能互联带给企业业务本身的一些思考。

那么如何来实现如此美好的愿景呢?而这就需要软件企业来助力了。

智能互联产品需要全新的产品架构和技术堆栈。技术堆栈(technology stack),它能在产品和用户之间搭建数据交换的门路,并整合业务系统、外部资源以及其他相关产品产生的数据。此外,技术堆栈提供的功能还包括数据储存和分析的平台、应用运行后台、以及产品接入和往来数据交换的安全保护措施。这些基础设施为智能互联产品带来卓越的新能力:首先,产品能对自身的运行状态和周边环境进行检测和报告,帮助制造商获得前所未有的产品性能和使用洞见。其次,用户可以通过多种远程接入技术,对复杂的产品进行远程操作。这让用户可以对产品的功能、性能和用户界面进行定制,并在危险有害或难以到达的环境中对产品进行操作。第三,将检测数据和远程控制能力结合到一起,我们就获得了对产品进行优化的机会。利用算法,企业能大幅提升产品的性能、使用率,并可减少停机时间。产品与相关产品进行配合,在更广泛的系统如智能建筑和智能农场中的运行也大大改进。最后,将监测数据、远程控制和优化算法融合到一起,我们就能实现产品的全自动。这些智能互联产品能自我学习,自动适应运行环境和用户偏好,它们不但能自动运行,而且能自行维护保养。

技术堆栈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当然这里面也不仅仅只是PTC本身的技术,也可以装进很多合作伙伴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开放的,都是可以放在整个环境里面的。当然可能有一些安全性的信息、数据获取、集成,对外部的接口也是需要的。

新形势孕育十大战略

有了这些技术的可行性以后,接下来需要考虑产品形态变化对战略的影响。PTC提出了以下10个方面考虑方向:

  1. 对于智能互联产品,公司应开发哪一类的功能和特色?
  2. 产品应搭载多少功能?多少功能应该搭载在云端?
  3. 公司应该采用开放还是封闭系统?
  4. 对于智能互联产品的功能和基础设施,公司应该进行内部开发还是外包给供应商和合作伙伴?
  5. 公司应该对哪些数据进行捕捉、保护和分析,从而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6. 公司应如何管理产品数据的所有权和接入权?
  7. 对于分销渠道或服务网络,公司是否应该采取部分或全面的“去中介化”战略?
  8. 公司是否应该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
  9. 公司是否应该开展新的业务,将数据出售给第三方?
  10. 公司是否应该扩大业务范围?

20160112105916

以上10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需要根据行业本身其进行思考。

针对公司运营体系的转型,PTC提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

  • 激烈的变革:智能互联产品让企业重新思考它们所处的行业以及它们业务的方方面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司战略。
  • 新的客户关系:智能互联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功能以及海量数据,这一切正在改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从一次性变为持续和开放式的。
  • 新的流程:新的产品功能、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产生的数据,正在改变组织价值链上几乎每一个职能部门,包括产品开发、IT、制造、物流、营销、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此外还需要部门之间开展更为紧密的协作。
  • 新的结构:跨部门的新协作形式以及全新的职能部门都将涌现,包括统一的数据管理组织、持续改进的产品售后部门以及专门负责优化客户关系的部门。

变革始于勇气

谈到激烈的变革,寿宇澄博士分享到:“我其实并不认为是在于业内还是业外,而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要改变整个业务模式。这些改变如果业内人士来做,看着是推翻了现有的模式,其实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沉淀下来的:客户关系、技术积累、人才等等。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企业家,你在激烈变革中是否有这样的能力?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如果有,那就可以让你颠覆自身,达到一个新高度。”

谈到新的客户关系,寿总裁谈到,新客户关系的定义其实对于企业的生存之道非常重要。尤其对中国的企业,在创新方面,在生产环节方面,都需要关注。一定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而且一旦做好以后,市场会大得多。如果能在客户关系、服务、运营渠道等方面多加关注,这会对整个企业空间和价值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提及新的流程和新的架构,寿总裁补充道:“这些新的流程可能定义得很好,运营也很好,但是是基于原环境的。那现行环境下该怎样进行呢?数据怎样和原来的流程之间互动?怎样指导原来的流程?怎样做到数据驱动?这些变化会非常大。对于新的架构,部门之间到底怎样协同,是不是需要设立一些新职位?是不是要与合作伙伴有一些新的合作关系等,都需要考虑。”

以上的四个核心观点相对具体地为企业提供了指导。在企业有此想法的前提下,企业还需做一些准备工作。PTC同样也带来了其清晰的指导策略:

  1. 创造数据新资源,释放分析新价值:今天数据已经成为人才、技术和资本之外的又一项企业核心资源当产品数据与其他数据融合到一起时,它的价值将成指数级增长。企业直接通过产品或一系列新型数据分析工具挖掘信息,获得洞察。为了更好地理解智能互联产品产生的大量新数据,一些企业开始部署名为“数字化映射”的新型工具
  2. 变革企业设计、制造、运营、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安全:智能互联产品带来的新功能以及它们产生的数据,正在改变价值链上几乎每一个职能部门,比如:产品研发:智能互联产品能通过设计持续获得改进,而且这些改进常常是通过远程软件升级完成;制造/运营:在工业0和智能制造这样的工业规划中,相互联通的设备将能完全自动运行,并优化自身的生产行动;服务:通过预测分析,企业能够预测出智能互联产品可能发生的故障并采取行动,并可以通过增值服务创造收益。
  3. 要求新的组织构架: 企业组织架构正在快速进化,但仍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IT 与研发部门之间的协作:在智能互联产品的研发中,IT 部门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统一的数据管理结构:负责企业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研发—运营部门:支持智能互联产品持续的升级,并缩短产品发布周期;客户成就管理:保证客户持续获得价值,减少客户流失。
  4. 更大的机遇和下一步计划: 智能互联产品正激烈地改变实体经济中价值创造的方式,并提升生产效率: 打造新精益时代以及变革众多服务行业竞争方式,而不仅仅是制造业;这一次的创新浪潮无疑将改变工作的本质,创造新的角色和培训工具,并精简其他;智能互联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组织跨职能部门的高层研讨会来沟通这些概念,进而确认并划分使用案例的优先级。

以上是PTC公司继一年前的两篇重要文章后,再次与大家重温的物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策略与建议。寿总裁总结道,这些只是目前PTC所能看到和想到的画面。其实现在,真实环境到达哪一步,并不是谁能完全准确预测到的,还会有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空间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显现出来,并不能一步到位。这些提升就需要企业有跟踪的能力,不断思考,对于整个发展和变化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同时,PTC今天是一个新的基于物联网的制造业企业,这也是一个渐变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惊喜!

 



工厂360 —— 专注工厂全生命周期精益运维和数字化智能化
关注工厂360 官方微信账号,获得更多前沿工业讯息

工厂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