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机器人比较热门,于是,几乎所有生产数控系统的国产厂家都在宣布进入机器人行业,甚至连很多不具备任何机器人基础的企业也开始贴牌生产机器人;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城市都有一个机器人产业园。国家刚发布1000亿的机器人发展规划,各地立马响应,把各地的机器人发展规划加起来,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00亿。 关于跟风机器人制造这个话题,小编收集了一些行业内知名人士的看法,整理了一些,供大家参考! 西门子为什么不造机器人? 熟悉西门子的朋友都知道,西门子拥有生产机器人的所有技术,如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减速器、软件系统等等,可以说,西门子如果想造机器人也就分分钟的事,同理,西门子想造机床也是分分钟的事。但西门子一直没有生产机器人和机床,为什么? 德国埃马克以生产倒置式立车闻名世界,其倒置式立车利用主轴进行自动上下料,排屑方便,成产销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其产品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更是供不应求。而德马吉是世界最大的机床厂之一,其前身之一的吉特迈公司更是生产车床起家。按理说,德马吉如果想生产倒置式立车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市场行情那么好?德马吉为什么不生产埃马克的产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再看看中国,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却让人看不明白。生产发动机的要去造整车,造整车的又去生产发动机。 由于智能手机市场火爆,于是格力空调宣布开始生产格力手机。就连门外汉都开始生产手机,起名为斧子。 大名鼎鼎的腾讯更是因为涉足太多领域,而被人骂为“狗日的腾讯”。 最近机器人比较热门,于是,几乎所有生产数控系统的国产厂家都在宣布进入机器人行业,甚至连很多不具备任何机器人基础的企业也开始贴牌生产机器人;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城市都有一个机器人产业园。 在机床行业,由于前几年国家巨额投资的拉动,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什么生产工程机械的,拖拉机的,甚至制鞋机械的都风风火火的杀入机床市场,企图分一杯羹。 这样的例子,也还有很多很多……所有这些,都在不断扩大中国的生产能力,终于在某天某月,形成了众所周知的“过剩产能”。 笔者曾就此话题与某瑞士机床品牌的外方销售总监有过沟通,该总监介绍说,他们企业在中国没有工厂,瑞士的工厂每个月产能也就十几台机床。但是他们的每台机床都是精品,如果客户想买,需要至少交一半以上的预付款,交货期一般都在一年甚至两年以后。我问他,这么苛刻的商务条款,有客户会接受吗?他说,不接受也没关系,反正他们的机床产量不高,更不愁卖。每卖出一台机床,就会赚回足够的利润,来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员工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职工作做好,钻研技术,不用加班加点,有充分的时间 陪伴家人,享受生活。由于在研发上的不断投入,公司不断有黑科技问世。日积月累,积累的技术和资本成为公司抵御各种风险的防火墙。 而中国企业,由于前几年市场比较好,攒个机床出来,就会有客户购买。于是很多企业纷纷招兵买马,扩充产能,企业规模也像滚雪球般扩大。为了完成应接不暇的订单,企业灯火通明,员工加班加点。终于市场趋于饱和,于是迫不得已进行降价,企业之间就开始了最擅长的价格战。原来卖一台机床能赚的钱,现在需要卖两台机床才能赚到。规模企业虽然扩大了许多,但是利润却今昔非比,企业老板也开始感慨各种成本的增加和价格竞争的激烈,企业所有人从销售到生产,从行政到研发都累的跟孙子似的。 欧美国家的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市场秩序,企业之间也建立了品牌定位及分工的默契,加上政府基本不干预市场发展。所以欧美企业能安心发展自己的特长。 在德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隐形冠军企业,他们不盲目追求企业规模,不追求资本本市场的青睐。他们的企业规模不大,但技术雄厚,资金殷实,生产的产品往往在各自领域内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正是由于他们,德国制造才能在国际上经久不衰。 中国开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市场还没规范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缺乏国外企业对技术研发的热衷和面对各种快钱诱惑的定力,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缺乏安全感,所以像小船一样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风雨飘摇。如果这是各个经济体发展的必修课,我希望这堂课尽快过去。 “跟风”和“伪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创新的现状却不乏可忧。上海纽约大学终身教授张峥近日表示,我们的科技发展,距离国际最发达水平也许差距为零,但是从长远看,却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会落后。他提醒社会高度重视这种“零减”现象。“‘零减’现象缘于我们总是处于跟风状态,而不是更超前地来对待科学问题。” 这一提醒,点出了时下企业创新的一大病症。在实施科技创新进程中,有些企业不免有点“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至出现“跟风”和“伪创新”现象,而这无疑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大敌。 翻检一下近年的企业创新成果,“跟风”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随着国外“机器人”研发生产使用日渐红火,国内生产“机器人”的企业也始日渐增多。能够生产“机器人”固然好,但问题是国内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有些所谓的“机器人”充其量不过是“智能手臂”而已。笔者并非说不能引进和模仿,但如果一味“跟风”,虽一时能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从长远看却对科技创新能力毫无助益。诚如张峥教授所言,“别人热什么,我们跟得比谁都快,而且热得也更厉害,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热,却令人生疑。” 这就不得不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了。否则,不明就里、本末倒置,丧失了科技创新能力就会丧失核心竞争力,丧失了核心竞争力也就会丧失市场占有率。就如生产“机器人”,如果我们没有核心技术,如果我们未能超前研发,那么,我们就引领不了驾驭不了市场而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注定走不出“贴牌”生产的怪圈。 “伪创新”,是另一个需要切实防止的问题。什么是“伪创新”?也就是徒有“面子”而缺失“里子”的所谓“创新”。据外媒报道,孙悦(音)参观了5月在上海举行的亚洲消费电子展,这位30多岁的母亲说,智能奶瓶的发明者太过关注花哨的新功能,忽视了重要的细节。她说:“我用过这种奶瓶,很快就不用了。奶嘴溢奶太多,孩子会呛到。我估计研发人员没有一个人家里有小宝宝。”因为急功近利,因为没有搞清楚市场真正需要什么,这家企业生产的产品遭到消费者的诟病,也是想象中事。 其实,要将真正创新性的技术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不是短短几年时间就能做到的,许多所谓的创新其实是伪创新。为了赶时髦,为了单纯追求市场占有率,匆匆上马项目,粗粗选择工艺,抛却应有的工匠精神,不再注重细节,不再设身处地考虑消费者的感受,这样的创新不是“伪创新”又是什么?长此而往,除了扼杀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也是在自毁市尝自毁前程吗?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为此,企业必须从一味“跟风”中、热衷“伪创新”里走将出来,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真正寄托在“做长做专做精”上。做长,就是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努力在积累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做专,就是要立足本企业的实际,围绕争做本行业产品“单打冠军”的目标,以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国外企业和国内有关大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做精,就是要弘扬工匠精神,领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要义,不好高骛远,不哗众取宠,把产品做得更精美更人性更富生命力。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莫要“急功近利”,并非说科技创新可以慢慢来,甚至可以等等看看再说。事实上,企业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发展战略,等不得也等不起,之所以强调要摒弃“急于求成”的心理,是期望企业能够善于识变、应变、求变,真正沉下心来,聚精会神地做、脚踏实地地做;尤其要通过产学研“三结合”,加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最终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核心技术,进而产业化”的进程。企业一旦能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的瓶颈,从供给侧夯实企业新一轮经济景气的基础,也才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全国机器人产业园达40多个,工厂还未普及就已过剩 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目前被视为资本宠儿的机器人行业存在投资过剩的趋势,业内人士呼吁应该避免盲目扩张,把重心转移到技术创新上,并完善行业标准。 近日,在工信部的指导下,由十家中国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在沈阳正式成立。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表示,通过“TOP10”旨在整合政府、产业与金融资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机器人品牌。 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占我国市场份额首次突破30%。 被视为资本宠儿的机器人行业目前存在投资过剩的趋势,业内人士呼吁应该避免盲目扩张,把重心转移到技术创新上,并完善行业标准。隐忧投资过剩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坦言,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甚至“玩具化”的发展趋势,有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数据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超过800家,但是,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各地还出现了40多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有些园区存在着重招商引资、轻技术创新、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此前表示,过去两年里,各地出台的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有77项,对一个不到千亿的行业,大家却有这么大的热情,这实际上反映出这个行业的浮夸成分。 “中国机器人TOP10”企业之一、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机器人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些乱象,包括由于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而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一些地方政府把机器人产业看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而投资者认为其中有利可图,觊觎补贴和资金支持,两方面的推波助澜共同导致产业过热,另一方面,创新力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逾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即便龙头企业的规模也不大,营业收入同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对比相去甚远,难以支撑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服务机器人存在机遇王野认为,技术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强化产业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已基本掌握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弧焊、点焊、搬运、喷漆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近年来也开始起步,随着各项技术的突破,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核工业机器人等各类自主研发产品不断涌现。 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杰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我国机器人产品同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概念性产品较多、产业化产品很少。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国外企业已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实力非常强大,中国企业很难突破这样的竞争格局。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企业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具备“弯道超车”的能力和机遇。 关键零部件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机器人质量、性能的关键所在。研发和制造能力还比较薄弱、技术水平较低、性能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短板。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认为,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部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但在批量生产时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光靠企业远远不够,政府也应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国产化。提前布局机器人标准“中国机器人TOP10”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提前布局机器人标准。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国机器人TOP10”将致力于加强我国机器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支持“TOP10”企业在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方面开展积极工作,逐步完善我国机器人国际标准体系,不断加强“TOP10”企业在国际机器人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王野告诉记者,产品质量、可靠性都是制约我国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的瓶颈,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并不完善,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虽然在国际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但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 来源:金属加工头条号 工厂360 —— 专注工厂全生命周期精益运维和数字化智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