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产化浪潮?

猪猪侠 1

20150304120859

国产化这个概念被提出来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在建国之初,我们的军工人员就在接近全力仿制和创新各种国外武器。因此,我们才过上了几十年和平、稳定的生活。

除了安全,国产化给我们带来的更是质优价廉的各种产品。从汽车到手机到其他日用品,国产化不仅将产品的价格降了下来,更提供了不输于外国品牌的质量和超过外国品牌的服务。可以说国产化进入哪个领域,就将占据哪个领域的主导地位。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这股国产化的旋风正在中国信息化领域内逐渐发力,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

不得不提的斯诺登

2013年6月,斯诺登爆出了美国政府通过众多IT企业和设备监视器他国家网络信息的丑闻。随后事件不断发酵,并最终演变成一个国际事件。按照常人的理解,事件多半会引发强烈谴责之后草草了事。但对于中国IT企业和政府来说,斯诺登时间引起的却是发展国产系统的决心和国产IT厂商的集体发力。

浪潮、曙光、华为、锐捷、爱数等国产厂商无疑成为了此次事件实质上的受益者。而IBM、甲骨文、EMC、思科等厂商也最终因为事件的影响而失去了在华的很多发展机会。虽然我们到现在也无法得知究竟有哪些在华的外国企业参与了对中国政府和民间的网络监控,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产化浪潮却就此拉开了序幕。

也许跟斯诺登关系不大

在IT知识匮乏的普通人看来,斯诺登时间做展现的事实却是触目惊心。但在IT从业者和安全部门的专家眼中,国与国之间、不同组织之间,政府与恐怖组织之间,相互进行的网络嗅探、窃密、攻击其实每天都在发生。为何斯诺登事件却能激起如此的波澜?

媒体渲染当然是其中的主力,但国产IT厂商在背后的推波助澜当然也不可小视。而仔细回顾2014年中,中国IT企业如何借力打力、借势崛起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外国企业的打压、用户对国内企业技术实力的疑虑让几十年来国产IT软硬件系统的发展举步维艰。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IT企业则绝对是逆境中成长的典范。而这样的逆境成长给予中国IT企业的无疑是更多的积累和更深层次的实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斯诺登或许只是一个国产IT发力的一个突破口。如果没有13年的斯诺登,或许会诞生其他的王诺登、李诺登。或许,这一轮国产化的崛起真的与斯诺登关系不大。

国产化旗手浪潮

回顾2014年IT国产化历程,浪潮绝对是其中的核心主角之一。从最开始的K1主机,再到后来的国产主机产业联盟,再到K迁计划,亦或是后来的I2I计划,浪潮的目标一直很明确–那就是取代外国厂商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号召用户迁移到国产平台。不得不说,在国产厂商中,率先将国产化作为核心市场策略的,浪潮确实是第一个。无论从动作的频率还是力度上来看,浪潮都堪称是这一轮国产化的先锋旗手。

从高端入手

从产品端来看,浪潮的策略是从高端入手。天梭K1的发布确实给国内市场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天梭K1中所包含的K-UNIX操作系统和32路高端互联芯片都是国内其他厂商所没有的核心技术,而能做到这一点,浪潮的实力在国内硬件厂商中可说是无出其右。由此看来,由浪潮担任国产化的旗手也算实至名归。

有了产品之后,配套的策略当然不能含糊。在发布国产主机之后,浪潮更是联合众多ISV建立了国产主机应用联盟和K迁计划。从应用和迁移两方面力图解决用户对国产主机的后顾之忧。可以说浪潮真正学会了外国厂商那套生态系统的玩法,而这对于国内IT厂商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目标:IBM

作为国内厂商,在很多场合,与外国厂商的暗斗很常见。但作为“友商”,却很少有将“暗斗”变为“明争”的,更何况对手是IBM.

2014年6月,浪潮高调推出I2I计划,说白了就是IBM to Inspur,要趁着IBM出售x86业务的空档,全面接手原来system x的渠道和市场。这种大胆的行为在当时的国内市场绝无仅有,以至于众多IBM的合作伙伴和忠实用户都对浪潮的这种行为在暗地里表示了不屑。但IBM出售业务是事实,而国产厂商需要上升空间同样也是事实。

看惯了互联网各种骂战之后,我们忽然学会,当你处于弱势的时候就一定要找一个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进行挑衅,无论结果成败,胜利都属于你;360的成功就是这一铁律最好的背书。而以这种观点来看,浪潮的I2I计划绝不是可笑,而是商业智慧。况且借I2I计划之势,浪潮确实极大的扩展了自己在渠道方面的实力。无论从宣传效果还是实际效果来看,浪潮都是赢家。而IBM的不发言背后更是一股酸溜溜的味道。

超算大发展

从大的方面来看,超算的数量和性能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一个侧面;从小的方面来看,一台超算动辄数万个节点,无论对于哪个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名利双收的买卖。从这一点上看,浪潮虽没有中科院背景,却仍对超算如此热衷也是合情合理的。

作为举世闻名的天河系列超算的制造者,浪潮在2014年充分利用了这个无比闪耀的光环,并主导了ASC14超算大赛。在一系列活动中,浪潮赚足了眼球和赞扬,并且借机与高校市场拉近了联系。这笔投入对于处在火箭上升中的浪潮绝对是超值的,也符合“高端打形象,低端打销量”的商业思路。

华为:稳字当先 全面开花

国产化这个话题似乎是华为在公开场合刻意回避的。究其原因,华为70%的业务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本土市场约占30%.这样一家在营收方面非常“国际化”的公司,如果来谈国产化这个话题似乎也不太搭。

在本月刚刚公布的华为2014年财报显示,受益于全球移动宽带(MBB)基础网建设起步、3G投资持续稳步上升和4G投资快速发展,2014年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收入比前一年增长约15%;与此同时,华为企业业务 2014年收入比前一年增长约27%,服务超过100家世界500强企业,同时与SAP、Accenture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进行联合创新;华为消费者业务受益于智能手机、新兴市场快速增长,2014年收入比前一年增长约32%.

同时,华为在2014年研发投入达到了400亿人民币的规模,相比2013年增长了28%.过去十年,研发累计投入1880亿元人民币。这样巨大的投入也使得华为拥有了大量的核心专利,在4G LTE标准中,华为共提交了546条占全球总数的25%.在品牌价值上,华为入列Interbrand TOP100榜单第94位,成为首次上榜的中国品牌。

在2014年,华为提出了全联接世界的概念,并发布了全球联接指数白皮书。这一概念在今天看来或许并不超前,重要的是,提出这一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表示华为认为自身在ICT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已经可以“昭告天下”了。对于华为来说,以网络通信产品为主要支柱的运营商业务正经历着IT与CT的融合变革,更进一步的说,未来大量的运营商设备都会逐渐的IT化。

华为可以说是最早预见这一趋势的厂商,这一方面是对其传统业务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华为也将其视为了ICT融合业务的又一增长点。在本月,华为首期投资超过3000万人民币的NFV开放实验室于西安正式宣布建成,该实验室致力于构建多厂商的集成验证能力、与客户/合作伙伴/行业组织进行联合业务创新,并推动开放的产业生态链建设。这一行为表明了华为在电信运营商市场,愿意与合作伙伴共分一杯羹,并帮助欠缺运营商服务经验的伙伴进一步补强自身能力。

“开放、合作、共赢”是华为在企业业务市场一直以来不断强调的经营理念。在2014年,华为继续在渠道与合作伙伴下大力,并着重阐述了未来“大服务”前景下的机遇。对于华为来说,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市场策略,国产化浪潮并未影响华为原有的步伐。至于说国产化让华为获得了多少好处,从华为整体业绩来看,更是无从谈起了。如果说于外是友商,于内是客户,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对外合作与创新,对内服务一条心”.华为并不避谈与国外厂商的合作与联合创新,而对于客户来说,华为还是那个华为。

曙光:得天独厚、步子未乱

提到国产化,诞生于中科院的中科曙光要更具发言权。和很多刻意回避国产化话题的国内企业不同,曙光很乐于谈论国产化,因为在曙光看来,中国是根,自成立以来,曙光所秉承的就是“自主创新、服务中国”的理念,这让曙光在中国国产化浪潮中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鱼得水。

IDC 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服务器市场调研显示,曙光在包含公安、军队、气象局/地震局、社保、税务、财政、网安、中科院、环保等部门的政府及军队行业中出货量第一。在国产化浪潮中,政府和军队行业堪称前沿阵地,曙光能够在其中斩获最大份额,一方面原因在于曙光多年来根植中国颇具成效,政府给予了曙光更多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曙光产品过关,在诸多国内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国产化给曙光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而曙光也善于抓住机遇。“棱镜门”之后,曙光一鼓作气,以自主可控为目标,在中国市场连番发力。

2014年10月,曙光推出了全自主的龙芯3B服务器服务器、桌面终端产品以及全自主可控可信计算服务器产品,采用国产龙芯LoongSon3B处理器和国产操作系统,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可控。这对政府、军工等敏感行业非常有意义,因为“国外芯+中国系统”的组合还谈不上完全的自主可控,曙光龙芯3B服务器的问世解除了这一窘境,是中国自主可控道路上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HPC业务上,曙光继续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在2014年11月公布的中国超级计算机TOP100榜单上,曙光以32%的份额第六次荣登榜首。究其原因,曙光HPC在中国一直秉承“重应用,忌堆砌”的发展路线,曙光并不追逐在榜单上的排名,而是更加注重HPC“软实力”的发展,重视HPC和应用的结合。

11月6日,曙光登陆沪市A股,当日发行价格为每股5.29元,截至今日,曙光股票已突破每股50元,成为A股市场最大黑马之一。股票一路看涨,足见曙光在国产化浪潮下大受资本市场肯定,获得了足够自豪的资本。上市后的曙光步子没有乱,据曙光总裁历军介绍,上市之后,曙光将继续采取“小步快跑”的模式,向“4SP”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下一个十年将坚持在主营业务上努力。

作为中国IT产业中一个“标签式”的企业,曙光在国产化浪潮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难能可贵的是,曙光还是保持了一贯的低调风格,埋头从事研产品品质的提升,而没有过多的参与到国产化的口水仗中。

联想:在国产化浪潮中加快国际化步伐

作为一家中国的标杆式企业,联想自然也在国产化浪潮中获得了不少的好处,不过从“棱镜门”之后的联想言行来看,它对国产化这件事儿并不太感冒,并没有浓墨重彩的去强调国产化所带来的歌舞升平。相反,联想更愿意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国际化策略。

众所周知,最为典型的事件莫过于2014年初,联想宣布收购IBM x86服务器部门,一波激起千层浪,一笔收购改变了全球服务器市场的格局,也为联想企业业务插上了翅膀。

联想的收购速度很快,2014年9月末,联想的这笔大买卖通过了监管部门的审核,尘埃落定。一度风光无限的System x被联想成功纳入麾下,至今,联想还在快乐的忙碌着,收购之后涉及到研发、产品线、市场、渠道、人员乃至企业文化的诸多整合,要实现1+1大于2的结果,联想要忙活的事情还很多。

收购为联想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也是非常直接的。从2014年Q3的IDC报告来看,联想+IBM服务器的出货量当仁不让的夺得中国市场冠军,联想跳跃式的实现了在企业市场的目标,改变了中国服务器市场的竞争格局。

不过,如果说联想的成绩是主要依赖于对IBM x86的收购就有些矫情了,去年Q3市场数据显示,联想原有的ThinkServer服务器业务高歌猛进,实现了超过双位数的增长,出货量也超过了IBM System x,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三,所以说联想服务器取得如此佳绩并非单一因素的结果,联想自身的努力、国产化浪潮的推动、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都是推动联想服务器成长的因素。

不过,国际化的联想并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十年前,联想通过收购IBM PCD业务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而今,联想通过收购System x,同样希望借力打开国际企业市场的局面,因为在国际市场,ThinkServer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收购让联想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更高级别的市场竞争中。有了成功收购PCD的经历,联想在企业市场的全球化之路也有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

在国产化浪潮中,联想的着眼点并不仅限于国内,其更大的野心在于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之后,联想加快了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IBM:开放POWER重获中国市场信心

在国产化浪潮中,IBM很受伤。无论是“棱镜门”还是“去IOE”,IBM都首当其中,这家百年老店在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过,IBM到底是老谋深算,走出了一招妙棋:开放POWER授权,大量吸收中国企业加入OpenPOWER基金会,出人出钱出技术帮助中国研发自主可控服务器,让风口浪尖上的IBM重拾中国市场信心。

2014年11月11日,北京市经信委、IBM、华胜天成就关于建立完整的可信高端计算系统产业链的进一步合作签署了三方合作谅解备忘录,其目标是在北京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由 IBM 提供高端计算领域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授权及技术支持;华胜天成负责组织消化吸收相关核心技术,联合产业链配套企业,同中关村可信计算联盟战略合作,与我国自主研发的可信计算技术结合,共同打造可信、开放、高端计算系统产业链。

在三方的推动下,12月19日,“新云东方”Power System服务器正式下线,同时,位于首钢微电子院内的新云东方Power System生产基地也首次亮相,该基地具有超过129个生产工位,单班年产1万台Power服务器,将成为全球最大的IBM SDI(Solution Delivery Integration)工厂。

国产化浪潮中的IBM在中国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开放POWER授权、取消安全模块,将POWER技术彻底开放给中国企业;同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并联手华胜天成注资成立“新云东方”,积极推动中国品牌POWER服务器的落地。

这对中国服务器产业而言意义深远,“棱镜门”之后,中国市场更加迫切的需要自主可控的信息化设备,借助开放的POWER技术,中国市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加快速的获取国际上先进的高端计算技术来支持自主可控设备的研发,大大加速了高端计算系统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

对于IBM而言,和华胜天成、北京经信委三方的成功合作,在国产化浪潮中颠簸的IBM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在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道路–科技合作。IBM的开放态度坚定了中国市场对IBM的信心,对消弭“棱镜门”、“去IOE”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获得政府力挺、协助中国企业,也让IBM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中国市场的“入场券”,从而为IBM在中国塑造了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戴尔:做国际品牌中的本土品牌

让人惊讶的是,在国产化浪潮中,戴尔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在中国服务器市场,戴尔是国际三驾马车中唯一保持平稳增长的厂商,在2014年第三季度,如果从单品牌来看(不考虑联想+IBM),戴尔服务器出货量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

如此佳绩耐人寻味,国产化中,获益最多的当属国内品牌,浪潮、联想、华为、曙光…一路高歌猛进,不过笑到最后的还是戴尔。

为何?在国际三驾马车中,戴尔是一家最不像国际品牌的国际品牌,说它是一家国际品牌的本土化公司要更加贴切一些,因为无论从市场定位、研发、供应链、员工等角度来看,戴尔的本土化程度最高。

首先看员工,戴尔在中国99%的员工都是中国员工,包括管理团队、一线员工和研发人员,戴尔研发和工厂都在中国,这样的人员和业务构成让戴尔在中国能够更加贴近中国市场,十分的“接地气儿”,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能从中国客户的角度出发。

再者,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戴尔在本地销售的产品,大部分的采购来源都是在中国。数据显示,戴尔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量超过了200亿美金,能够带动的间接就业的人数超过了300万人,称得上是一家对本土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公司。

再从产品研发和定价来看,由于戴尔研发和工厂都在中国,戴尔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把控并不逊色于成长于中国的本土品牌,这让戴尔在中国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根据中国市场来定位和研发,比如SC4000系列存储产品就是纯粹的以中国市场需求为蓝图的产品。同时,在诸多国际品牌中,戴尔产品要更具性价比,这自然能获得很多追求国际品质和性价比的用户的青睐。

回馈中国社会也让戴尔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加分项。戴尔在中国参与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捐赠,自2009年以来,戴尔在中国公益事业上的投入已经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不要小看“回馈社会”的力量,这能够让一家企业能够更快的融入本土市场,获得额外的加分项。

所以,做“国际品牌中的本土品牌”让戴尔化被动为主动,成功保持了平稳增长,抵御住了国产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其他国际品牌提供了很多可参考借鉴的经验。

思科:缓慢变革 赢回口碑

在这一轮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的国产化浪潮下,思科受到的冲击很可能是最为强烈的。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思科在华运营商市场前景可谓是雪上加霜;而在企业市场,思科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思科的产品品质有口皆碑,除了价格相对同类产品昂贵之外,似乎很难再挑出不是。软件定义网络的风潮使一众网络厂商看到了重新划分网络市场的机会,思科被众多友商比做封闭不开放的典型代表。

思科对此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思科在ONF、OpenDayLight、OpenStack等众多开源组织中,都在发挥着积极作用,这其中最为直观的贡献就是大量的代码输出。并早早的提出了其开放网络架构(Open Network Environment)来应对软件定义网络时代的到来。该战略旨在致力于为数据中心、广域网和局域网中的ASIC、操作系统、网络功能和服务带来软件可编程性。从偏重硬件属性的ACI到软件属性的OpFlex,你能看到思科正在改变。虽然众多友商认为思科仍然不够“开放”,但这样的做法对于占有网络设备市场领导份额的厂商来说也是在正常不过了。

在万物互联的引力作用下,思科寄望于成为全球最大的IT公司。其持续重金投入的Intercloud采用分布式的网络和安全架构,支持高价值应用的承载,提供云数据实时分析能力和“近乎无限”的可扩展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的数据中心正在一步步拓展InterCloud的覆盖范围。与众多以基础设施为中心的公有云做法不同的是,Intercloud将支持OpenStack以满足企业和用户需要,实现跨越不同的公有或私有云的组合和负载迁移。对此,思科在2014年也完成了针对Open Stack方面的补强,收购了MetaCloud这样一家以OpenStack部署既服务起家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思科最早的OpenStack发行版早在2012年10月就已面市,并在此后推出了一系列OpenStack产品。

在思科CEO钱伯斯最近一次公开演讲时,他再次强调了由物联网所驱动的科技变革速度,并预计超过一半的IT企业将在未来十年内消亡。在去年的架构重组中,有6000名员工离开了思科,同时,新的业务需要让思科又补充了近6000人。正如钱伯斯所言,思科在过去一年中所作出的改变甚至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如此看来,思科的危机意识可见一斑。

把目光移回中国,作为去年思科进入中国二十年时的一项战略性部署,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和装修,思科(中国)总部将在今年春节前后正式投入使用。原思科上海分公司的100余名高管、销售总部将正式迁至中豪望江国际,随后,思科中国研发总部、财务总部等也将陆续迁至杭州上城,成为思科在中国的“大脑”和枢纽。

在竞争对手眼里,思科的变革是缓慢的,他们的着眼点是思科的优势产品市场。在这里,思科无需多言,只需用时间来赢回口碑。

总结:竞争仍将持续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来说,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的竞争都是存在的。本土企业拥有更灵活、更本地化的优势;而跨国企业则拥有技术、品牌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本土企业往往从低端做起,跨国企业则从高端做起;两个集团的相遇和竞争是必然的。

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中,有的跨国企业能够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调整自己,让自己能沉下去;而有些本土企业能够凭借技术和资源的积累升上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这种相互竞争和渗透正是商业活力的表现,也是技术进步的根本。



工厂360 —— 专注工厂全生命周期精益运维和数字化智能化
关注工厂360 官方微信账号,获得更多前沿工业讯息

工厂360

1

  1. 别的方向都不如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领域国产化的诉求如此明确。在生产制造端,涉及工业网络安全的需求,对于本土供应商而言,也是非常有前景的服务领域。